金粉蕨是一種多年生植物,有三回羽狀葉。葉子彼此相對排列。它們是線性的,邊緣呈扇形。它原產(chǎn)于印度、中國、臺灣、韓國、日本、馬來半島,并在亞速爾群島歸化。
野雞尾、小野雞尾、柏香蓮、小金花草、水金雞尾、孔雀尾、土黃連、解毒蕨、日本烏蕨
金粉蕨主要含黃酮、倍半萜類、酚類、甾體等成分。
植株高(25)50-90厘米。根狀莖橫走,疏被深棕色披針形鱗片。葉近生或遠(yuǎn)生,一型,偶有近二型,柄長(15)20-50厘米,粗2-3毫米,基部黑色,略有鱗片,向上為禾稈色,光滑;葉片長(12)20-38厘米,寬10-26厘米,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,漸尖頭,五回羽狀細(xì)裂;羽片10-14對,基部一對最大,長10-25厘米,寬5-14厘米,卵狀三角形,漸尖頭,柄長約1厘米,四回羽狀細(xì)裂;各回小羽片均為上先出,有柄,頂部通常不育;末回能育小羽片長圓形或短線形,長2-5毫米,寬1毫米左右,急尖頭,基部楔形下延而與小羽軸等寬;不育小羽片線形,上部較闊,有一二銳尖齒,葉軸及各回羽軸上面有溝,下面圓形,每末回小羽片有中脈1條,能育的有斜上的側(cè)脈和邊脈相連。葉干后薄紙質(zhì),褐綠色,兩面無毛。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的連接脈上;囊群蓋闊達(dá)主脈,灰白色,全緣。
生長于海拔1200~3500米的山谷、溝旁或疏林下,常成片叢生。
金粉蕨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
金粉蕨用于感冒高熱,腸炎,痢疾,小便不利;解山薯、木薯、砷中毒;外用治燒燙傷,外傷出血。
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凈,切段,曬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