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茄是一種原產(chǎn)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東海岸的軟木灌木。其葉子和未成熟的果實(shí)含有有毒的生物堿茄堿。俄羅斯和匈牙利也種植南洋茄,以獲取茄堿,該物質(zhì)被提取并用作生產(chǎn)類固醇避孕藥的基礎(chǔ)材料。南洋茄的花朵顏色較淺,分布在新西蘭北島北部。其可長至 12 英尺(4 米)高。葉片長 8-30 厘米,有裂片或全裂,每片裂片長 1-10 厘米。南洋茄也可用作嫁接茄子的砧木。
裂葉茄,袋鼠蘋果,大花袋鼠蘋果,塔斯馬尼亞袋鼠蘋果
澳洲茄的莖、葉、果中含生物堿甙類化合物,如澳洲茄堿、澳洲胺等。
灌木,高達(dá)3米,全株無毛小枝具棱角。葉二型,分裂或全緣分裂葉羽狀3-5裂,基部闊楔形,長約15厘米,寬約10厘米,基部的裂片常較上部的為短,裂片線狀披針形,長約2-7厘米,寬約5-10毫米,中間的裂片披針形,長約10厘米,寬約2.5厘米,邊緣微波狀;全緣葉披針形,長10-20厘米,寬1.5-3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下延,邊緣略向下卷;葉柄長約1厘米。蝎尾狀花序頂生,后來腋生或近腋生,或生于枝的分叉處,長約8厘米,總花梗短或近于無,花梗長約2厘米;萼革質(zhì),直徑約7毫米,5裂,萼齒圓,先端具凸尖頭;花藍(lán)紫色,直徑約2.5厘米;花冠筒隱于萼內(nèi),長約1毫米,冠檐長約1厘米,5淺裂,裂片先端微缺;花絲錐形,初時微短于花藥,以后大大伸長,而長于花藥,頂孔向內(nèi),偏斜;子房卵形,直徑約2毫米,花柱絲狀,長8毫米,柱頭2淺裂。漿果如狀橢圓形,長約3厘米,直徑約2.5厘米;種子棕黃色,近卵形,長約3毫米,寬約2毫米,兩側(cè)壓扁?;ㄆ谇锛?,冬季果熟。
澳洲茄屬溫帶及亞熱帶氣候植物,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喜涼爽濕潤氣候。
澳洲茄具有抗炎、鎮(zhèn)痛、殺蟲等作用。澳洲茄胺對心臟有興奮作用,能降低血液凝固性,有抗休克、升高血糖作用;能抗真菌,有抗癌活性。
澳洲茄中的澳洲茄胺對心臟有興奮作用,能降低血液凝固性,有抗休克、升高血糖作用;能抗真菌,有抗癌活性。其合成的甾體激素可的松,可用于治療風(fēng)濕性心肌炎、關(guān)節(jié)炎、支氣管性氣喘、皮膚病等疾病。
全株有毒,含茄堿。未成熟果實(shí)最毒。毒素主要影響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和胃腸道,中毒癥狀包括口腔灼燒感、胃腸刺激、腹瀉、蹣跚、麻痹和體重丟失等,生病一周后可能死于心臟衰竭。
將澳洲茄全草經(jīng)篩選后,粉碎壓汁固液分離得果汁、果渣,用2~6%的醋酸水溶液浸取果渣,固液重量比1∶1,浸取2~3次,固液分離得浸液,合并果汁及浸液,放置沉降,取上清液加熱至沸除去上浮物,過濾冷卻,將濾液放置沉降,取上清液加熱至80~85℃時加濃氨水或NaOH、Na2CO3、KOH的水溶液至pH8~9,冷卻沉降除上清液,對下濁液離心固液分離,得膏狀粗總生物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