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芝麻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具輪傘花序,花白色,根莖有長地下匍匐枝,多生長于蔭濕的路旁、山腳或林下。野芝麻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,具有潤肺養(yǎng)胃、補氣健脾、解毒消腫的功效。野芝麻的名稱,最早出現(xiàn)在晚清植物學(xué)家吳其濬的《植物名實圖考》,又被稱呼為“白花益母草”。
大山麻、石秤砣、山油麻、坡油麻、野芝麻、山油麻。
野芝麻的葉含粘液質(zhì)、鞣質(zhì)、揮發(fā)油、抗壞血酸、胡蘿卜素、皂甙等成分,皂甙可使野芝麻有抗菌解熱、鎮(zhèn)靜的功效。野芝麻的花含黃酮甙,有降壓、抗菌以及調(diào)節(jié)血管滲透壓的作用。其他還包括膽堿、組胺、酪胺、綠原酸、咖啡酸等。
多年生植物;根莖有長地下匍匐枝。莖高達1米,單生,直立,四棱形,具淺槽,中空,幾無毛。莖下部的葉卵圓形或心臟形,長4.5-8.5厘米,寬3.5-5厘米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心形,莖上部的葉卵圓狀披針形,較莖下部的葉為長而狹,先端長尾狀漸尖,邊緣有微內(nèi)彎的牙齒狀鋸齒,齒尖具胼胝體的小突尖,草質(zhì),兩面均被短硬毛,葉柄長達7厘米,莖上部的漸變短。輪傘花序4-14花,著生于莖端;苞片狹線形或絲狀,長2-3毫米,銳尖,具緣毛?;ㄝ噻娦危L約1.5厘米,寬約4毫米,外面疏被伏毛,膜質(zhì),萼齒披針狀鉆形,長7-10毫米,具緣毛。花冠白或淺黃色,長約2厘米,冠筒基部直徑2毫米,稍上方呈囊狀膨大,筒口寬至6毫米,外面在上部被疏硬毛或近絨毛狀毛被,余部幾無毛,內(nèi)面冠筒近基部有毛環(huán),冠檐二唇形,上唇直立,倒卵圓形或長圓形,長約1.2厘米,先端圓形或微缺,邊緣具緣毛及長柔毛,下唇長約6毫米,3裂,中裂片倒腎形,先端深凹,基部急收縮,側(cè)裂片寬,淺圓裂片狀,長約0.5毫米,先端有針狀小齒。雄蕊花絲扁平,被微柔毛,彼此粘連,花藥深紫色,被柔毛?;ㄖz狀,先端近相等的2淺裂。花盤杯狀。子房裂片長圓形,無毛。小堅果倒卵圓形,先端截形,基部漸狹,長約3毫米,直徑1.8毫米,淡褐色?;ㄆ?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于路邊、溪旁、田埂及荒坡上,生長海拔可達2600米。在中國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各省區(qū),西北的陜西、甘肅,中南的湖北、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、貴州。
1.潤肺養(yǎng)胃
適量食用野芝麻可用于治療肺癆咳嗽、咯血,同時還具有養(yǎng)胃作用。
2.補氣健脾
野芝麻對小兒疳積具有良好治療作用,也可用于治療脾虛氣陷導(dǎo)致的崩漏、帶下等疾病。
3.解毒消腫
野芝麻外用可治療癰腫、跌打損傷、蛇蟲咬傷等。
野芝麻全株藥味微甘、辛、性平。具有涼血止血,活血止痛,利濕消腫的功效;治肺熱咳血,血淋,白帶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全草用于跌打損傷、小兒疳積,虛熱,腫毒。
5~6月采花或全草,陰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