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杧果是一種小型常綠沿海喬木,高 12 米。它自然分布于印度洋塞舌爾群島東部至法屬波利尼西亞。它棲息于沿海地區(qū),常與紅樹林有關(guān)。這種樹已被引入夏威夷和其他熱帶地區(qū)作為觀賞植物。
黃金茄、牛金茄、牛心荔、黃金調(diào)、山杭果、香軍樹、山樣子
海杧果中主要含有強(qiáng)心苷、環(huán)烯醚萜等萜類、木脂素、黃酮、1,3-雙(間羧苯基)-丙-2-酮 和 2-(間羧苯基)-3-(間羧芐基)琥珀酸 等化學(xué)成分。
高4~8米;樹皮為灰褐色;全株有豐富乳汁;葉厚紙質(zhì),呈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葉面為深綠色,葉背為淺綠色;花為白色,有芳香;核果雙生或單個(gè),呈闊卵形或球形,外果皮纖維質(zhì)或木質(zhì),成熟時(shí)為橙黃色;通常只有1顆種子。
海杧果在中國分布于廣東南部、廣西南部和臺(tái)灣等地,在亞洲其他國家和澳大利亞熱帶地區(qū)也有分布。喜光照,耐半陰,喜溫暖、濕潤的氣候,對土壤要求不高。
樹皮、葉、乳汁能制藥劑,有催吐、下瀉、墮胎效用。
種子可用于外科膏藥或麻醉藥,忌內(nèi)服或注射;樹液可催吐、瀉下、墮胎,用于急性心力衰竭。有毒,用量需慎重。
果皮含海杧果堿、毒性苦味素、生物鹼、氰酸,毒性強(qiáng)烈,人、畜誤食能致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