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醫(yī)藥的五行學說中認為苦入心,而穿心蓮只要你含入一小片它的葉子,馬上可以感受到,那種刻骨銘心的苦,像是直入你的心中,故名『穿心蓮』。中藥穿心蓮為爵床科穿心蓮屬植物穿心蓮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具有清熱解毒,涼血,消腫,燥濕的功效。主治外感風熱,溫病初起,肺熱咳喘,肺癰吐膿,咽喉腫痛,濕熱瀉痢,熱淋澀痛,溫疹瘙癢,癰腫瘡毒,蛇蟲咬傷。
穿心蓮植株直立、多枝,枝呈方術(shù)形,棱角明顯;葉對生,披針形或狹披針形,長約2至8厘米,寬5至25毫米。夏秋開花,白色或淡紫色,排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。蒴果線狀長圓、扁、長約1.5公分,中有一溝,長約10毫米,疏生腺毛;種子12粒,四方形,有皺紋。
一年生草本。莖高50~80厘米,4棱,下部多分枝,節(jié)膨大。葉卵狀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,長4~8厘米,寬1~2.5厘米,頂端略鈍?;ㄐ蜉S上葉較小,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,集成大型圓錐花序;苞片和小苞片微小,長約1毫米;花萼裂片三角狀披針形,長約3毫米,有腺毛和微毛;花冠白色而小,下唇帶紫色班紋,長約12毫米,外有腺毛和短柔毛。
穿心蓮原產(chǎn)于印度。我國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常見栽培,江蘇、陜西亦有引種;原產(chǎn)地可能在南亞。澳大利亞也有栽培。生于濕熱的平原、丘陵地區(qū)。主產(chǎn)廣東、福建?,F(xiàn)長江南北暖地區(qū)均引種栽培,熱帶、亞熱帶部分地區(qū)有野生。
穿心蓮葉含二萜內(nèi)酯化合物: 穿心蓮甲素即去氧穿心蓮內(nèi)酯0.1 %以上,穿心蓮乙素即穿心蓮內(nèi)酯1.5%以上,穿心蓮丙素即新穿心蓮內(nèi)酯0.2%以上;及高穿心蓮內(nèi)酯,潘尼內(nèi)酯。還含穿心蓮?fù)椋┬纳復(fù)?,穿心蓮甾醇,?谷甾醇-D-葡萄糖甙等。根除含穿心蓮內(nèi)酯外,還含5-羥基-7, 8,2",3"-四甲氧基黃酮、5-羥基-7,8,2"-三甲氧基黃酮、5,2"-二羥基-7,8-二甲氧基黃酮、芹菜素-7,4"-二甲醚 、a1-谷甾醇和 KH2PO4等。全草尚含 l4-去氧-11-氧化穿心蓮內(nèi)酯醋、14-去氧-11,12-二去氫穿心蓮內(nèi)酯 (14-Deoxy-ll,12-didehydroandrographolide)。另據(jù)初步分析,還含甾醇皂甙、糖類及縮合鞣質(zhì)等酚類物質(zhì)。又從葉、嫩枝、胚軸、根和胚芽所得的愈合組織,經(jīng)培養(yǎng)分離,得三種倍半萜內(nèi)酯化合物:欖核蓮內(nèi)酯A、B和 C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味苦,性寒。歸心、肺、大腸、膀胱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:清熱解毒,涼血,消腫,燥濕。
【主治】:感冒發(fā)熱,咽喉腫痛,口舌生瘡,頓咳勞嗽,泄瀉痢疾,熱淋澀痛,癰腫瘡瘍,毒蛇咬傷。
【藥物配伍】:配薄荷、菊花、桔梗,清咽利喉;配石膏、知母、金銀花、連翹,清肺瀉火解毒;配生地、丹皮、大青葉,涼血解毒消腫。
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9-15克,單味大劑量可有至30-60克,研末,每次、6-3克,裝入膠囊吞服或開水送服。外用:適量,搗爛或制成軟膠囊涂患處,或水煎滴眼、耳。
【性 味】:《泉州本草》:"味苦,性寒,無毒。"
【歸 經(jīng)】:《泉州本草》:"入心、肺二經(jīng)。"
1、外感風熱,溫病初起:本品苦寒降泄,清熱解毒,故凡溫熱之邪所引起的病證皆可應(yīng)用。
2、肺熱咳喘,肺癰吐膿,咽喉腫痛:本品善清肺火,涼血消腫。
3、濕熱瀉痢,熱淋澀痛,濕疹瘙癢:本品苦燥性寒,有清熱解毒,燥濕,止痢功效,故凡濕熱諸證均可應(yīng)用。
4、癰腫瘡毒,蛇蟲咬傷:本品既能清熱解毒,又能涼血消癰,故可用治火熱毒邪諸證。
1、穿心蓮及其多種制劑口服較大劑量可致胃腸不適,食欲減退。有報道,穿心蓮片、穿心蓮注射液可引起藥疹、上腹痛、過敏性休克,嚴重者可致死亡。
2、臨床用藥應(yīng)當注意用量,出現(xiàn)不良反應(yīng)當及時給予對癥治療。
不宜多服久服;脾胃虛寒者不宜用。
初秋生長茂盛時采割,除去雜質(zhì),干燥。
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切段,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