蝙蝠葛為防己科蝙蝠葛屬多年生草本,分布于中國東北、華北等地,生于山坡、路旁或溝邊灌草叢。根,莖葉皆可入藥,味苦、性寒;有小毒。歸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具有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的功效。
山豆根、黃條香、山豆秧根、尼恩巴、北豆根
蝙蝠葛中主要含有生物堿類、黃酮類等化學(xué)成分,其中生物堿是主要的藥用成分,主要種類有雙芐基四氫異喹啉類、阿樸啡型、原阿樸啡型、原小檗堿以及嗎啡烷型等。雙芐基四氫異喹啉型生物堿主要有蝙蝠葛堿、蝙蝠葛諾林堿、蝙蝠葛蘇林堿等;阿樸啡類生物堿主要有木蘭堿、蝙蝠葛任堿等。
草質(zhì)、落葉藤本,根狀莖褐色,垂直生,莖自位于近頂部的側(cè)芽生出,一年生莖纖細(xì),有條紋,無毛。葉紙質(zhì)或近膜質(zhì),輪廓通常為心狀扁圓形,長(zhǎng)和寬均約3-12厘米,邊緣有3-9角或3-9裂,很少近全緣,基部心形至近截平,兩面無毛,下面有白粉;掌狀脈9-12條,其中向基部伸展的3-5條很纖細(xì),均在背面凸起;葉柄長(zhǎng)3-10厘米或稍長(zhǎng),有條紋。
圓錐花序單生或有時(shí)雙生,有細(xì)長(zhǎng)的總梗,有花數(shù)朵至20余朵,花密集成稍疏散,花梗纖細(xì),長(zhǎng)5-10毫米;雄花:萼片4-8,膜質(zhì),綠黃色,倒披針形至倒卵狀橢圓形,長(zhǎng)1.4-3.5毫米,自外至內(nèi)漸大;花瓣6-8或多至9-12片,肉質(zhì),凹成兜狀,有短爪,長(zhǎng)1.5-2.5毫米;雄蕊通常12,有時(shí)稍多或較少,長(zhǎng)1.5-3毫米;雌花:退化雄蕊6-12,長(zhǎng)約1毫米,雌蕊群具長(zhǎng)約0.5-1毫米的柄。核果紫黑色;果核寬約10毫米,高約8毫米,基部彎缺深約3毫米?;ㄆ?-7月,果期8-9月。
蝙蝠葛生長(zhǎng)于山坡林緣、灌叢中、田邊、路旁及石礫灘地,或攀緣于巖石上,喜溫暖、涼爽的環(huán)境,25-30℃最適宜生長(zhǎng)。5℃時(shí)生長(zhǎng)停滯。對(duì)土壤要求不嚴(yán)格,但以土層深厚,排水良好的山坡下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。
根、莖、葉皆可入藥???、辛,寒。無毒。入肺、肝、腸經(jīng)。根:祛風(fēng)清熱、理氣化濕;用于扁桃體炎、咽喉炎、風(fēng)濕痹痛、水腫、腳氣、痢疾腸炎、胃痛腹脹。莖: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;用于腰痛、瘰疬、咽喉腫痛、腹瀉痢疾、痔瘡腫痛。葉:散結(jié)消腫、祛風(fēng)止痛;用于瘰疬、風(fēng)濕痹痛。
治療扁桃體炎和咽喉炎:取蝙蝠葛根、鬼針草各2.5斤,磨粉過篩,制成浸膏片,每片0.5克。每次2~4片,日服3次。治療扁桃體炎16例,咽喉炎4例,除2例因高燒加用退熱藥外,均未用其它藥物。治程2~5天平均3.15天,皆愈。
服藥過程中可能會(huì)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頭暈、頭痛、行走不穩(wěn)、四肢無力和言語障礙等毒性反應(yīng)。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及泥沙,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