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(Thunb.)Makino的干燥塊根。春、秋二季釆挖,除去泥沙和細根,切成縱瓣或斜片,曬干。以肥大、斷面白色、粉性足者為佳。它具有清熱解毒,消癰散結(jié),斂瘡生肌的作用,可用于治療癰疽發(fā)背,疔瘡,療痂,燒燙傷。
貓兒卵、鵝抱蛋、白根、昆侖、見腫消
白蘞含酒石酸、延胡索酸、槲皮素、白藜蘆醇、大黃素、α-菠固醇、原兒茶酸、鞣質(zhì)、黃酮苷、葡萄糖等。另含黏液質(zhì)和淀粉,龍腦酸及其糖苷,脂肪酸和酚性化合物等。
木質(zhì)藤本。塊根矩圓形,數(shù)個聚生,外皮紅棕色,內(nèi)面白色或淺紅棕色。莖多分枝,帶淡紫色,散生點狀皮孔,卷須與葉對生。掌狀復葉互生,小葉3~5,常羽狀分裂,裂片卵形,先端漸尖,邊緣疏生粗鋸齒,基部楔形,葉軸有闊翅;葉柄帶淡紫色。聚傘花序與葉對生,序梗細長而纏繞;花小,萼片5,不明顯;花瓣5,淡黃色;雄蕊5枚,與花瓣對生,花絲短;花盤杯狀,邊緣稍分裂;子房2室,花柱甚短。漿果圓球形或腎形,熟時藍色?;ㄆ?~8月,果期9~10月。
白蘞生于山野、路旁雜草叢中。分布于華北、華東及中南地區(qū)。
白蘞在中藥中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癰散結(jié)的功效。
1.癰疽發(fā)背,疔瘡,瘰疬 本品苦寒清泄,辛散消腫,故有清熱解毒、消癰散:斂瘡生肌、消腫止痛之效。內(nèi)服、外用皆可。用治熱毒壅聚,癰瘡初起,紅腫硬痛者可單用為末水調(diào)涂敷患處,或與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同煎內(nèi)服,以消腫散結(jié);若將癰膿成不潰者,亦可與苦參、天南星、皂角等制作膏藥外貼,促使其潰破排膿;若瘡瘍潰后不斂,可與白及、絡(luò)石藤共研細末,干撒瘡口,以生肌斂瘡,如白蘞散(《雞峰濟方》)。若用治痰火郁結(jié),痰核瘰疬,常與玄參、赤芍、大黃等研末醋調(diào),外敷患處,如白蘞散(《圣惠方》);或與黃連、胡粉研末,油脂調(diào)敷患處,如白蘞膏(《劉涓子)遺方》)。
2.燒燙傷,手足皸裂 本品苦寒,既能清解火熱毒邪,又具斂瘡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燒燙傷,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(《備急方》);亦可與地榆等份為末外用。若與白及、大黃、冰片配伍麻油調(diào)敷,還可用于手足皸裂。
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禁服,孕婦慎服。不宜與川烏、制川烏、草烏、制草烏、附子同用。
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泥沙及細根,切成縱瓣或斜片,曬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