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倫堡沒藥樹或橄欖科植物沒藥樹的膠樹脂為沒藥,又名末藥(《綱目》),是一種會滲出芬芳的植物的樹脂。沒藥與乳香一樣也是常用的中藥,且兩藥通常配對使用。這兩種樹是阿拉伯、埃塞俄比亞和東索馬里海岸的土產(chǎn),兩個品種都是矮小繁茂的灌木或小樹,樹枝粗壯、硬直而多刺,生長在多石地區(qū)。沒藥樹的外皮和木質(zhì)都有濃烈的香味,樹干和樹枝會自然地滲出樹脂,樹脂的味道苦澀且有點刺激,若與酒調(diào)和飲用,可達到止痛的功效。主產(chǎn)于非洲索馬里、埃塞俄比亞以及印度等地。采集由樹皮裂縫處滲出的白色油膠樹脂,于空氣中變成紅棕色而堅硬的圓塊。打碎后,炒至焦黑色應(yīng)用。性味,辛、苦,平。歸經(jīng),歸心、肝、脾經(jīng)。
沒藥樹含樹脂25~35%,揮發(fā)油2.5~9%,樹膠約57~65%,此外為水分及各種雜質(zhì)約3~4%。樹脂的大部分能溶于醚,不溶性部分含α及β罕沒藥酸,可溶性部分含α,β與y沒藥酸、沒藥尼酸、α與β罕沒藥酚。尚含罕沒藥樹脂、沒藥赭醇。揮發(fā)油在空氣中易樹脂化,含丁香油酚、間苯甲酚、枯醛、藻烯、二戊烯、檸檬烯、桂皮醛、罕沒藥烯等。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、半乳糖和木糖。
小形無刺喬木或灌木.3出復(fù)葉,簇生于短枝上,具長柄,光滑或具短毛,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,先端短尖或鈍圓?;?朵或2朵于葉簇旁伸出;花梗中部有小苞片2枚。核果卵形,略壓縮,一側(cè)略隆起,短喙狀,1室,果皮堅硬,黃色;種子無胚乳。
生于海拔500-1500m的山坡地。分布熱帶非洲和亞洲西部,也分布于紅海兩側(cè)的海濱地區(qū),及阿拉伯半島從北緯22°向南至索馬里海濱一帶。主產(chǎn)索馬里、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。以索馬里所產(chǎn)者最佳。
功效:活血止痛,消腫生肌。
主治病證:痛經(jīng),經(jīng)閉,胸脅脘腹刺痛,跌打傷痛。風濕痹痛、拘攣。腸癰,瘡殤腫痛或潰久不收口。
1、用于脘腹疼痛,風濕痹痛,跌撲傷痛,經(jīng)行腹痛等癥:沒藥與乳香的功用相同,故兩藥經(jīng)常配合同用以治上述癥候。
2、用于瘡瘍腫痛或潰破久不收口:沒藥和乳香研末,外敷潰瘍,有消腫止痛、去腐生肌的作用。
1、易敗胃氣,胃弱者慎用。
2、不良反應(yīng)表現(xiàn):過敏,周身不適、面部潮紅、全身皮疹、瘙癢等。
3、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︰凡骨節(jié)痛與夫胸腹脅肋痛,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虛者不宜用。產(chǎn)后惡露去多,腹中虛痛者不宜用。癰疽已潰不宜用。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。
4、《品匯精要》:“妊娠不可服?!?
11月至翌年2月采收。樹脂可由樹皮裂縫自然滲出;或?qū)淦じ钇?,使油膠樹脂從傷口滲出。初呈淡黃白色粘稠液,遇空氣逐漸凝固成紅棕色硬塊。采得后去凈雜質(zhì),置干燥通風處保存。
沒藥:揀去雜質(zhì),打成碎塊。
制沒藥:取揀凈的沒藥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,取出放涼。或炒至表面稍見熔化時,噴灑米醋,繼續(xù)炒至外層明亮光透,取出放涼。(沒藥每100斤,用醋6斤)
《本草從新》:"沒藥,水飛過,用缽坐熱水中,以燈心同研,則易細。"